回归品牌塑造本质,才能让企业走出“混沌”

发布时间:2022-09-09 10:33:26 【来源:36氪品牌主理人】

  网红品牌,困于平台

  消费品市场在2022年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势。一部分曾经高举高打的新品牌如流星般迅速坠落,销声匿迹;另一部分却凭借品类、渠道和内容的创新逐渐与成熟品牌并肩而行。

  我们不认同消费品牌大溃败的论调,但狂热的表象的确出现了裂痕。当一味追求流量的打法失效,回归品牌塑造的本质才能让企业走过混沌阶段。

  36氪品牌主理人联合秒针营销科学院发起「穿越周期的营销范式」系列访谈,基于研究及媒体视角观察总结出5大营销范式:大渗透与把握流量机会、营销的内容化、DTC直连消费者、品牌塑造-信任背书、数字化-效率的提升。我们认为这些范式是企业穿越周期、实现稳健经营的必备能力。

  本篇为该系列访谈的第四期(共五期),聚焦探讨「品牌塑造」,共有4位营销科学家参与研讨。

  访谈嘉宾〡张振华张文双 李勇 谭北平

  采写|阿至

  编辑|王小坤

  出品〡36氪品牌主理人x秒针营销科学院

图源品牌主理人

  写在前面:为什么要聚焦品牌塑造?

  两年前当我们为新消费品牌和国潮崛起而呐喊的时候,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想到,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「热战场」会如此之快地走向沉寂。

  如果说上一轮增长的根本动力是流量,那么消费下半场就要拨开数据指标的迷惑性,从多维度视角全面审视一家公司成长的可持续性。比如企业是否能打破营销投放的路径依赖保持销售增速?

  当流量打法失效,增长的问题又再次指向消费行业的基础命题:品牌建设

  而在整个行业经历大重构的背景之下,传统的品牌塑造方法也需要不断革新,本文将围绕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:

  大重构背景下品牌的角色和定义是否发生了变化?

  新渠道孵化的大量白牌,信任从哪里来?为何难以品牌化?品牌资产又属于谁?

  新环境下的品牌塑造有哪些方法模型和路径参考?

  品牌资产的测量和评估方法是否发生了改变?

图源品牌主理人

  张振华

  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说,消费者很懒的,他们倾向于快速决策,而品牌其实就是通过一个习得性经验缩短消费者决策过程的指标。

  品牌本身的角色和定义综合了从知晓到熟悉,包括品牌形象、质量保证、背书信任、情感认同等等最终都会汇总到品牌。但是数字化环境下消费者购买决策流程发生了变化,那么品牌所包含的细项内容就会发生变化;从这个角度来说,品牌的角色没有变化,但里面的分项指标和他们的权重我认为需要被重新审视。

  张文双

  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争议,认为品牌定位理论过时了、甚至出现反品牌倾向,其实沉淀下来看,品牌是「价值的载体」这一点是不变的。另外,我同意张老师所言,品牌也是一个识别手段或者Identifier(标识符),帮助消费者去识别他想要的东西,这一点不会变。

  如果从David Aaker经典的品牌理论出发,品牌有四个层面的含义:

  第一,品牌代表一个产品,它承载了产品的功能利益、情感利益等;

  ▪第二,品牌本身代表一个组织、企业;

  ▪第三,品牌承载了消费者心中对产品或组织的印记,是消费者内心的投射,所以它有人格有个性;

  第四,成功的品牌最后都会成为一个符号或者一种象征。

  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,品牌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,变的是品牌发生作用的方式。消费者的决策路径打破了过往清晰的线性链条,营销3.0时代的关注重点是「人」,营销4.0关注的就是「联系在一起的人」,这个联系要靠线上线下各种媒介的组合产生,这就意味着品牌发生作用的方式在变化。

  谭北平

  需要纠正一个认知误区:不要以为品牌定义过去没变过,品牌的定义其实一直都在变。

  核心点在于:从资产沉淀的角度来说,品牌是没变的,消费者需要通过品牌,帮助其做出决策。所以,关键就是要找到既影响决策、又能够成为企业长期资产的品牌要素到底是什么?

  时代在不断变化,这种变化的一大体现,是不同企业,其对市场的认知和对未来成长路径的规划存在差异。

  有的企业认为品牌塑造核心在于创造更多内容,所以拼命做内容;有些企业认为品牌的视觉识别系统已经没那么重要了,所以半年就会改一次logo;有的企业认为长期资产的积累,关键在于建立会员系统,所以更推崇DTC营销。

  品牌不应该一成不变,它的操作性定义确实应该与时俱进。过去我们所讲的品牌知名度、品牌形象,有时候已经无法解释当下企业的增长。这是国内外很多公司都在面临的共性问题。

图源品牌主理人

  张振华

  当我们在讲品牌的时候,默认的一个内涵是有品牌价值。白牌确实会注册商标、也是个品牌,但它没有太多品牌价值,很难让人记住。

  为什么很多消费者为白牌产品买单?刚你也有提到,直播电商催生很多冲动型消费。这其实要从几个不同层面去看:

  总的来说,这个现象反应了这些品类的消费决策介入度降低。不同品类消费者的介入程度不同。有些消费者比较在意的品类,他们愿意花时间精力去做反复比较,有些品类没那么在意,冲动购买的可能性就更大。随着中国消费者日趋成熟,很多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介入度都有所降低。

  其中可能有以下原因:

  第一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品质信任度整体都在提升。中国产品在质量功能上至少是过了及格线可以让消费者放心购买。

  ▪第二对品牌的信任被渠道、来自于直播的KOL所代替,例如XX严选 XX甄选。这其实是产品品牌方和渠道品牌方之间的博弈。

  第三大品牌缺乏创新和白牌的差异性在缩小。当大品牌缺乏创新,产品之间缺乏差异性,消费者自然倾向于价格更便宜的白牌,并通过标榜成分党来为自己购买白牌平替的行为进行辩护。

  张文双

  过去我们做过品牌基础研究,发现在一些品类里品牌价值对企业市场价值的贡献甚至超过90%,比如可口可乐。也有一些产品驱动型的品牌,在某些阶段品牌所起的作用比较小,比如直播渠道的白牌也符合这样一种状态,但下一步往哪里走呢?

  这些从渠道生长出来的白牌产品想要拥有更高市场价值、成为一个长久经营的企业,走向真正的建设品牌是必然路径。

  李勇

 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,白牌可能不具备品牌的构成要素,但从广义上来说是不是呢?

  拿信任背书来举例,消费者买大狼狗夫妇直播间(抖音头部带货主播)推荐的产品,实际上已经做了一个信任的让渡。再比如辛有志做「辛选」,有些产品可能就是白牌,但他们实际上有品牌了,就是辛选。

  所以我认为白牌在狭义上可能不是品牌,但广义上没有跳出我们对品牌的基本定义。

图源品牌主理人

  张振华

  接着上面的讨论,我觉得这里需要补充一个问题:

  我们是不是认为品牌的信任其实转移到了渠道上?

  比如很多大型连锁商超旗下的自有品牌,这个就是基于对超市品牌的信任。

  张文双

  张老师提到的private-label(一般指超市/零售商的自有品牌),其实经历了一个衰落的过程,现在很多private-label产品都没落了,这是趋势。

  过去我们研究品牌代言的时候有一个模型,把代言人也当作一个品牌看待,说代言人品牌和被代言品牌之间有一个平衡关系,如果代言人的品牌资产多过被代言品牌的品牌资产,那么这个代言人可以带动品牌,反之就是品牌带动代言人。

  直播平台推品牌就类似于这种情况,因为当下它力量够强大,能带动品牌成长,但还是没有突破已经存在的模型。

  李勇

  举个生活中的小例子。

  早年家门口夫妻老婆店卖自己做的一些食品,比如炒花生米,按照标准的品牌理论它不是品牌,但周围居民可能一直在吃,包括信任度在内的一些要素是在的。就像刚刚我提到的大狼狗夫妇、辛选,消费者就是做了信任的让渡。

  再补充一点,如果当下我们能够重新定义什么是品牌,那么所有的链路是不是可以重新梳理,各要素之间的重新排列组合构成新的渠道和路径。比如产品和渠道深度捆绑形成新的品牌,产品和人捆绑、产品和供应链捆绑等等,当下市场就是一个正在解构与重构的大背景。

图源品牌主理人

  张文双

  确实很多平台都提出了品牌孵化计划,但我其实不太看好,就像渠道孵化品牌到现在也没几个真正做成功的一样。

  品牌的核心是要有一个精髓,要代表一种价值主张。要有自己的USP(独特卖点)、ESP(情感卖点)、DSP(动态卖点),要有功能属性的支撑等等。

  但平台打法是偏向套路化的,各种平台孵化品牌都靠一类打法,培养出来的品牌通常来说会很同质化,变成寄生性品牌

  张振华

  这里应该提出一个新的问题:

  如果平台是帮助品牌成长的最大助力,那么这个品牌资产最终会属于平台,并不属于品牌方。一旦品牌脱离平台,就会受到冲击。

  从短期来看,平台方确实可以迅速帮助品牌打开销路,但这更多还是作用于效果层面,并非长周期的品牌资产。所以在平台能否孵化出真正的品牌这个问题上,我要打一个问号。

图源品牌主理人

  张振华

  首先产品质量过硬,这是基础门槛。

  其次是看到当下消费大环境下的几个趋势。过往这么多年大家一直在做品牌升级,今年可能市场的总体情绪是要躺平,低欲望社会,升级的步伐有所放缓。我们刚提到品牌本身承载投射消费者情绪的作用,当下什么样的品牌能够更好反映消费者的心理投射?

  一方面是前面我们提到的大国崛起(包括国货崛起也是其中的体现);

  另一方面就是社会责任感,当下品牌再去讲豪华、奢侈不太能打动消费者,反而是一些社会情绪共鸣,社会责任感,可持续性发展等理念更容易打造品牌信任。

  中国的新能源车品牌崛起非常快,在车机方面的很多创新其实已经走到了国外品牌前面,尤其是一些电子类的功能。这种创新力会增强消费者对中国新能源车品牌的信赖度,消费者不再觉得说一定要买合资品牌。

 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:

  我们做消费者调研中访问到某新能源车主,她这台车刚买了一年,有次在充电的时候接到主机厂电话,说在后台发现充电有点问题,要帮她把车拖回厂里进行维修,恰逢这个主机厂又上了款新车,她直接就补了一些费用置换了最新款的车。对消费者来说,主机厂主动发现质量隐患,并采取积极弥补措施,让她觉得品牌有担当、可以信赖。

  新能源车们在品牌营销上还有一个特点:创始人几乎是品牌最大代言人。

  他们不停地在社交媒体上发声,输出观点也好碰瓷也好,为品牌制造了非常多的话题和讨论,这已经不是传统汽车品牌的打法了,再往下就是车友会、社群的运营等等。

  可以说在部分消费群体当中,中国新能源车品牌已经树立了一个很强的信任感。

  张文双

  品牌建立信任有三个路径:

  第一靠创新,通过创新打造技术上的领先性,比如中国的华为,美国的苹果;

  第二靠传承,通过历史传统、文化层面的积淀建立信任,比如中国老字号,即便在有些阶段仿佛不太被关注,但很容易通过一些创新重新回到公众视野,被人们认可;

  第三靠权威,通过一些认证或者背书建立信任。比如SAP(思爱普)进中国的时候无人知晓,它的广告就是「宝洁之选」,宝洁在中国名气很大,它就可以靠这种方式树立权威性。

  当然建立信任是一方面,塑造品牌还需要建立和消费者个人之间的联系,让品牌成为人的情感投射。

  谭北平

  在实操层面构建消费者信任,还有两个方法:一是让品牌/产品「更有名」,即让消费者更熟悉品牌,方法是广泛无差别地触达,提升渗透率。。

  另一个方法,是从塑造「品牌理想」出发,打造一个更具有价值感、更有人格魅力的品牌。企业不只要关注产品本身的创新,还要把品牌的追求、创始人的理念等融入到品牌理念中,让消费者清楚地看到品牌发展的方向。

图源品牌主理人

  李勇

  补充问题想请教各位老师,可能也是我个人最大的一个担心:

  整个市场经历大的解构与重构,给我们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带来了空前的挑战。过去我们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、沉淀总结出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、工具箱等,在今天的市场中到底哪些还能发挥实际作用?

  过往和传统营销不相关的一些领域也开始影响或介入营销行业,比如社会学、人类学,甚至一些更远的新兴复杂学科,如计算社会学等等。这样的知识跨界、能力迭代的背景下,我们如何重构自己的能力组合?哪些重构后的理论或路径能用在今天的品牌营销上?

  谭北平

  确实,我们讨论的品牌建设要点,其适用性在当下跟过往已经有所不同。

  比如刚刚提到的「提高熟悉度」,是大众媒体时代做品牌最常用的办法,通过大众传播让所有人知晓,同时传递信任、凝聚共识,扩大营销漏斗顶层。

  再比如信任背书的建立,过去和现在的方法也不相同。

  过去,营销背书主要通过找国家级媒体、专家、明星等实现,今天,品牌依旧需要背书,但借助的力量,却是通过社媒找到和他们处于同一圈层、拥有共同标签的人,这样,消费者才更易产生亲近感、信任感。

  同样都是背书,不同时代、媒体背景下,操作方式已经非常不同。

  张振华

  我们过去讲品牌资产模型的时候,模型里从未提及知晓到提及知晓,下一层级就是熟悉度,过去这个指标问的是消费者对品牌熟悉度的主观打分。但在如今购买决策流程中,品牌的记忆度和熟悉度在弱化。触手可及 - 可以随时随地看到买到变得更重要。

  比如淘宝首页中出现的产品,或者搜索某个品类时排序最靠前的几款就能被消费者更快触及到,从而影响消费决策。

  刚谭院长也提到品牌影响人的方法,这些其实在行为经济学中一直被广泛研究和讨论。

  我们观察到,某些年轻人对专家的信任度在降低。反而来自同一圈层的人,普通网友的分享更容易被种草;更具象化的细节能增加消费者对品牌和产品的信任度,比如突出具体的成分、产地等。

  另外补充一点,我们今天讲建设品牌,不是到产品购买就结束了,而是强调产品使用全周期,从消费者购买前、到使用再到最后网上发帖分享,这是今天消费者体验的完整链路。这就要求我们把上述环节都纳入考量,不能简单地只关注知晓度、品牌形象等层面。

  各位老师也提到了品牌要有创新力、共鸣感。这里引入一个麦肯锡信任公式,我以前在汽车行业的销售服务中引用过:

图源受访嘉宾

  这个公式也很好地概括了品牌如何塑造信任:资源能力代表的就是创新、品质;可靠通常会与承诺相关;亲近程度其实就是一个品牌的投射;最后一个就是不要自我导向,更多把社会责任、可持续性等也纳入到完整的信任模式中。

  张文双

  在营销的世界里消费者有两重:一是他是谁,二是他想成为谁。营销就是为了「让消费者找到自己想成为的人」的感觉,手段通常有两种:功利性的和非功利性的。

  ▪功利性媒体就是上一代主流营销媒体,他们之所以遇到瓶颈,就是因为越来越功利化,消费者看到第一眼就会知道对方是想要卖给他某种产品,导致“审美疲劳”,传统营销手段有效性降低,未来这些传统工具需要革新。

  ▪非功利性媒体基于互联网大发展而出现,比如小红书、大众点评等通过消费者内容的分享天然形成亲近感,在潜移默化中让品牌与消费者建立强关系,从而建立信任。

  当下塑造品牌用太功利化的手段已不易奏效,要适应消费者认同的路径的演变。

图源品牌主理人

  张文双

  我其实比较纠结这个问题,因为品牌建设是一个持久的过程,它活十年以上、真正跨越一个周期之后再讨论才有意义。

  可能比较极端,我其实不太认同很多关于所谓新锐品牌的提法。从这一点上来讲,不论是美妆还是我们说的国潮品牌,我认为到现在为止并没有真正地培育出能够称得上成功的品牌,只能说有一些在做的品牌确实有了一定规模,有了一些积累,讲成功路径为时过早。

  谭北平

  我的看法和张老师不同。过去多年,中国的美妆护肤市场长期被欧美、日韩品牌主导,不管是文化、产品积淀还是服务等,他们都占优势,我们的优势,简单来讲就是生产力。

  但最近几年,市场因为新锐品牌的搅动,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,日韩品牌基本被挤出中国市场,这和国货美妆品牌崛起息息相关,虽然不少国货品牌短期面临一些挑战,但从市场竞争角度看,它们是成功的。

  再举一个具体的案例,它体现的是如何利用互联网塑造品牌:

  中国奶制品行业已经高度成熟,基本呈现两超多强的态势,即便如此,在竞争激烈的态势中,仍兴起了一个新品牌——「认养一头牛」。我们梳理了它的营销思路后发现,它的一大核心优势就是数字体验。举两个例子:

  ▪第一, 它在互联网上实现了全渠道覆盖。B站、小红书这种过去乳制品品牌不太重视的渠道,它都有非常多的内容留存(包括UGC内容)。这证明了其组织内有较高的灵活性,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的互联网生态语境产出内容。

  ▪第二, 广告创意和互动层面,它是最早在电商平台引入游戏的品牌(消费者可以通过养牛体验模拟生产流程,拿到积分、优惠券等激励)。它的官网、旗舰店等,都通过游戏化的形式增加了跟消费者的互动。

图源品牌主理人

  张振华

  我个人觉得品效合一就是个伪命题,也想听听各位的看法。

  谭北平

  从公司整体经营层面来看,品效合一没有错。一个企业既需要销售业绩增长,也需要增加品牌资产。

  但如果把品效合一的目标不加拆解地落到具体的每一个campaign中,要求既做销量又做品牌,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,在我看来也是不可实现的。

  张文双

  同意各位的观点,品和效两件事在长远上肯定能统一,但具体的campaign 上不能统一。

  ▪举个例子,一个近年崛起的头部国产美妆品牌,从销售规模和增速上看算是成功的,但他们自己内部复盘,在消费群里统计它的用户到底是谁的时候,发现抓到的用户不是品牌想要的那群人:品牌想要的是年轻人,但实际上吸引到的消费者年龄偏大,消费者购买它的产品主要是因为价格便宜,也就是效果确实达到了,但没做成品。

  回过头来看,品效合一这件事应该有一个定论了:大部分企业没有那么强大的资源和财力,不能“既要、又要、还要、也要”,不能贪心地追求在一个campaign里同时收获效和品。

图源品牌主理人

  张振华

  传统的市场研究在做品牌评估的时候,基本上是通过未经提示的知晓度、提示后知晓度、熟悉度考虑、购买、重复购买和推荐这样一个品牌漏斗,再加上品牌形象去衡量。这是过去放之四海皆准的通用模型。

  但今天我们在进行品牌评估的时候,还需要从具体的品类出发,是高参与度还是低参与度?当下的消费决策路径是怎样的?针对品牌所处品类具体的消费购买旅程去评估。

  ▪比如,拿汽车行业来说,在售的品牌在100个以上,未提示知晓度的情况下,消费者讲出10个品牌不成问题,经提示知晓的品牌更多,基本上销量前50的品牌的提及后知晓度都在95%以上。

  但实际上消费者在真正购买过程中,在信息平台中进行搜索的品牌可能就在5个左右,而真正去到4S店的品牌也就2-3个。

  所以在汽车这种品类里,未提示知晓度的前3会变得非常重要,这决定了消费者会不会主动搜索或者去4S 店看你的产品。

  张文双

  我们今天具体讲品牌建设,不一定要追求非常全面或者高级,重要的是企业要有清晰的目的导向,然后再确定相对应的评价指标、监测指标。

  这些指标要实用且可操作,符合品牌所处的市场和生命周期阶段。评价品牌有各种具体的方法和工具,包括品牌形象、品牌个性、首选率、推荐度(NPS)、品牌资产价值等等,不同的指标都有相对应的成熟评价方法。

  ▪比如,有个国际品牌只关注一个指标,就是品牌第一提及知名度(消费者未经提示想到该品类中的第一个品牌)和去年相比的变化情况,因为这个指标最能代表它在市场中的地位。

  谭北平

  过去的品牌测量指标跟如今企业生意的关联度有所下降,所以,当下要从两个层面出发思考品牌的长期可持续性:一是营销投资的逻辑,二是消费者购买的逻辑。

  所谓穿越周期,就是企业在不投资或者投入变少的情况下,品牌还能持续为生意增长发挥作用,而这些能够持久发挥作用的要素,就是品牌需要测量的,包括两点:

  ▪一是品牌的存在感,既包括品牌在消费者头脑中的存在感,也包括线上线下各种售卖渠道中的内容存在感。

  ▪二是品牌的关联性,这往往和品牌要塑造的特质相关。比如消费者提到某个功能,或有某个需求时,就会想起相关联的品牌。当你的品牌总是和某些内容同时出现(不论PGC还是UGC)并与消费者的联想成功关联时,对企业而言,就相当于建立了某种长期资产。

蒂芙尼 & Co. 携手英雄联盟打造冠军奖杯 将在2022全球总决赛中首次亮相
“世界品牌大会”2022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》报告发布:福达股份以品牌价值105亿元上榜!
小米第一款车将使用禾赛激光雷达:全固态雷达补盲
LG全新鞋盒Styler ShoeCase:保护鞋子不受潮
丰田bZ3预计在广州车展首次亮相
“奈雪生活”全球首店正式启航!携16品牌打造共创平台
话题性标签!“疯狂星期四”商标很抢手!
大神设计师Czékmány Zoltán视觉布局的设计技巧
[ 最新资讯 ]

回归品牌塑造本质,才能让企业走出“混沌”

回归品牌塑造本质,才能让企业走出“混沌”...

荣耀X30热销,荣耀X40也不远了

  用户对新机是毫无抵抗力的,特别是在市场上有热度的手机产品。荣耀今年已经发布了数字系列、Magic系列以及折叠屏等多款新机。不得不说 ...

1948年的Olympus Six折叠皮腔照相机:保存完整,没有任何氧化痕迹

  和历史相关的各种相机,实际上一直是收藏的一个方向,其中就包括占领区生产的相机。只是因为没有太多的新意,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购买 ...

53年前,哈苏相机经受住了太空的考验

53年前,哈苏相机经受住了太空的考验...

哈苏 X2D 100C:一亿像素中画幅传感器 画质毫不妥协

  作为哈苏中画幅无反数码相机的新一代旗舰,X2D 100C 搭载 1 亿像素背照式中画幅传感器,汇聚一系列影像技术革新,在画质、对焦、防 ...

带你走入相机巨头——索尼

  索尼这个品牌相信大家已经很熟悉了,无论是相机、电影等视听产品,还是手机等通讯产品,索尼公司的身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。而相 ...